任正非重申不造車,嚴查濫用“華為”品牌
壓力給到余承東。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閆俊文
編輯|李薇
頭圖攝影|史小兵
3月31日,華為發布了2022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華為收入增長0.9%,為6423億元;凈利潤下滑68.7%,降至356億元;凈現金余額1763億元。
華為CFO孟晚舟評價,這是一份“持續穩健”的財務數據,她解釋說,凈利潤下滑主要由于整體的經營利潤下降和研發投入加大所致。在2022年,華為研發費用總額為1615億元,研發費用率25.1%,處于歷史高位。
華為還首次披露了數字能源、智能汽車等多項業務收入。2022年,數字能源業務收入508億元,華為云業務實現收入453億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實現收入21億元。其他兩大業務,ICT基礎設施業務收入3540億元,終端業務收入2145億元。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說,2023年,是華為生存與發展的關鍵之年,“身處暴風雨中,我們繼續在雨中奔跑”。
面對美國持續的制裁,孟晚舟說:“我深信,只要我們持續奮斗,永不言敗,我們的每一分光陰和每一份付出都不會白費,我們不一定能成功,但我們向死而生,怎么能不成仁?”
此外,華為年報發布會要點還包括:
1.華為重申不造車,嚴禁“華為”品牌出現在汽車品牌前面,或者作為汽車品牌。
2.孟晚舟回應接班:“我們是體制的接班、制度的接班,從來都不是個人接班。”
3.孟晚舟稱其個人案件已經畫上了一個句號。華為的每一位員工都會根據工作的需要以及工作的計劃來安排全球旅行和出差。
4.華為支持中國半導體產業界所有的自救、自立、自強的相關活動。
華為重申不造車
“我們不造車,我們幫助車企造好車,要成為一個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我們有些部門或者有些個人或者有些合作伙伴在濫用‘華為’品牌,這件事情本來一直在查處過程中……嚴禁‘華為’品牌出現在汽車品牌前面,或者作為汽車品牌。”徐直軍在華為年報發布會上對一些車企濫用“華為”品牌做出警告,語氣嚴苛。
徐直軍還說,華為會對所有的旗艦店、銷售店和宣傳的物料進行清理和整頓,回歸到華為戰略上來,回歸到華為的定位上來。
根據今天發布的年報,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2022年實現收入21億元。華為堅持不造車,通過與極狐汽車、阿維塔科技和賽力斯等車企深入合作。目前,HI(Huawei Inside)模式的極狐阿爾法S?HI版、阿維塔11已相繼批量交付。智選模式與賽力斯合作,問界M5、M7和M5 EV三款車型上市銷售,引領智能座艙體驗,全年交付超過7.5萬臺。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的一番話,不由讓人聯想到了余承東。
就在3月23日舉行的華為春季旗艦新品發布會上,華為消費者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宣布,華為問界M5和問界M5 EV兩款汽車的高階智能駕駛版將于4月發布,這是余承東首次在發布會上直接使用“華為問界”這樣的表述。
此前在3月8日,AITO汽車公眾號發布“HUAWEI 問界,自由掌握方向盤吧!”的文案,被外界解讀為華為在造車上深入一步。AITO汽車官方主頁文案也含有“HUAWEI 問界”字眼。截至《中國企業家》發稿,AITO方面尚未有改進動作。
此外,據《界面》報道,年報發布當天早些時候,華為創始人、董事長任正非發布內部公告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并將有效期再度延長5年。2020年任正非曾簽發類似不造車文件,有效期截至今年10月。
36氪援引消息人士稱,任正非還對華為標志在汽車設計上的露出提出了嚴格要求,強調不能使用“華為”“HUAWEI”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而且重點指出,“不能使用‘華為問界’‘HUAWEI AITO’”。
這是迄今為止華為在“造不造車”態度上最明確的回答。
來源:視覺中國孟晚舟稱是制度的“接班”
3月27日、28日,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第四屆持股員工代表會進行了董事會換屆選舉,產生了公司新一屆董事會董事長及董事會成員。華為董事會確定副董事長徐直軍、胡厚崑、孟晚舟擔任公司輪值董事長,輪值董事長輪值期為6個月,4月1日起,孟晚舟首次正式當值。
在年報會上,孟晚舟回應了這次當值:“依照公司《治理章程》,我們是體制的接班、制度的接班,從來都不是個人接班,而是集體領導。華為不把公司命運系于個人身上,而是‘一張藍圖畫到底’。”
此外,她強調,華為的董事會治理規則明確約定了當值日程,她和其他輪值會依據治理章程推進工作,“作為一家企業沒有辦法改變生存環境,只能盡最大的努力適應環境。”
孟晚舟還回答了“能否出國旅行”問題。她說,隨著法官批準檢方的撤訴申請,她的個人案件已經畫上了一個句號。華為服務了全球170多個國家,每一位員工都會根據工作的需要以及工作的計劃來安排全球旅行和出差。
云業務未來可期
在這兩年華為的年報里,云業務是個亮點。
華為云業務在2022年實現收入453億元。其他公司云業務收入狀況為:阿里云2022年(自然年)營收775.92億元(未包含阿里集團收入),百度智能云2022年總營收177億元。
Canalys發布的2022年中國云市場數據顯示,2022年,阿里云占中國云市場份額的36%,排名第一,市場份額同比下降2.7%;華為云市場份額為19%,排名第二,市場份額同比增長了5.56%。這說明這個云計算市場老二正在慢慢追上老大。
事實上,在云計算市場,華為是一個典型的后來者。2017年,在當年的華為中國生態伙伴大會上,徐直軍宣布華為成立云BU部門,才意味著華為正式進軍云計算領域。彼時,阿里云已成立8年并憑借著先機搶得第一位置,BAT包攬了中國云計算市場超七成份額。
但華為再次證明,晚到依然可以創造奇跡。在沒有像阿里、騰訊這樣在SaaS端的流量和用戶優勢的情況下,華為把政務云作為切口。恰逢新基建下工業用云量飆升,華為在云計算市場做到了后來居上。
中國半導體產業不會坐以待斃
不久前,徐直軍在硬、軟件工具誓師大會上發表了“突破‘烏江天險’,實現戰略突圍”的講話,他在講話中說,芯片設計EDA工具團隊聯合國內EDA企業,共同打造了14nm以上工藝所需EDA工具,基本實現了14nm以上EDA工具國產化,2023年將完成對其全面驗證。
在今天的年報發布會上,徐直軍回應媒體說,14nm以上的EDA工具的國產化,對華為各個業務并不意味著啥,它只意味著這個中國未來芯片設計公司,它可以用國產化的EDA工具來設計芯片。
“對于中國半導體產業界來講,這些年受到的是不斷地制裁再制裁。我想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界也不會坐以待斃,肯定會自救,自立,自強。對華為來講,我們支持中國半導體產業界所有的自救、自立、自強的相關活動。我相信中國半導體產業會在制裁中重生,真正實現自立自強。”
此前,3月1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商業制造設施的資助條件規定,要求獲得資金補助的公司分享超額利潤,禁止用獎勵資金進行股票回購,且項目如果未按計劃完成則須退還資金。
獲得資助的芯片企業被要求簽訂協議,10年內限制其在“受關注國家”擴大半導體制造能力。他們不能與涉及敏感技術的海外實體進行任何聯合研究或技術許可工作。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